一、雄厚的本科教学基础
学校现有本科招生专业93个,设有27个学院。学校是全国大学英语教改示范学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24年,学校作为“全程线上不入校”评估全国首家完成的试点院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学校现有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5个国家级基地;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船舶运输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水陆交通实验实践教学中心、水路交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博大app游戏平台、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第一公路工程局等国有大型企业共建13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入选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
学校现有1名“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虚拟实验室,54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28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8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7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5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在近三届国家教学成果评选中,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1项。标志性成果的取得凸显了学校本科教育的优势与特色,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
二、丰富的素质教育资源
学校强化专业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开设核心选修与自主选修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核心选修课程包括艺术与人文、社会与发展、文明与传统和自然与方法四类;通识自主选修课程包括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艺术与审美、经济与管理、法学与社会科学、创新与创业、数学与自然科学和哲学与心理学八类。建有理工智课等在线教育学习平台,积极支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引进国内外优秀的通识教育类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学校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培养计划,搭建“理工大讲堂”、“艺术名家讲堂”、高雅艺术进校园、“一院一品”学生合唱团、美育成果展、“创新杯”科技文化节、“奉献杯”志愿服务文化节等素质教育平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学校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搭建了科普教育、特色活动、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科技文化、学科竞赛“六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平台;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实干精神,构建了实践能力锻炼平台,打造基地化、项目化、专业化暑期志愿服务平台,在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博大app游戏平台-中国有限分公司总成绩多次位居全国高校第一。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深入有效实施,认定校级劳动教育特色实践基地12项,提升学院项目式劳动教育特色实践基地建设在学校劳动教育平台中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基地育人功能、引导功能和服务功能,逐步实现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全覆盖,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劳动教育育人格局。
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建立了适合学生不同发展需求、不同成长路径的人才培养模式。
1.学分制和主辅修制
作为湖北省首批学分制改革试点学校,学校全面推行选课、选教制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推动教师重视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推行学生自主的专业选择制度,保障学生个性化发展。入学初,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自由申请参加选拔考试,进入各类试点班、实验班、卓越班学习;第二学期,按专业大类培养时间,学生可以在培养大类里自主确认主修专业,同时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自由申请转专业;第三学期,学生可以申请辅修本校的双学位以及微专业。
2.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依托国家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涵盖材料科学、建筑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先进制造科学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人才培养知识新体系,培养材料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和面向未来的建材行业领军人才。学校开设通信工程、软件工程、金融学等教学改革试点班,并增设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智能制造)、通信工程四个本硕实验班,通过定制化、个性化培养,助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
3.科教协同培养模式
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和地域优势,与中科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共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数学基地班、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物理基地班,与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共建土木工程专业陈宗基岩土工程菁英班、依托学校数学、物理学(含力学)、化学等基础学科建立的校内拔尖人才培养平台,试点开设力学、应用化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学校大力推进校内高水平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5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49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均面向本科生开放,为学生开设创新研究类课程和实验,指导学生开展创新研究等。
4.校企协同培养模式
学校通过与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企业共建,实现人才互通,资源共享,协同培养创新人才。学校依托28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积极推进校企联合培养与协同育人工作,建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湖北省实习实训基地7个。学校与联合培养单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建设实践基地、组织与落实教学内容,建立协同工作机制,落实学生企业学习环节,着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同时,学校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聚焦特定领域和特色前沿专业方向,与行业知名企业合作,建设智能建造、智能系统技术、智能汽车技术、光电子信息玻璃、碳经济与碳数字化微专业14个,持续创新学生选拔、培养与就业模式,以不断提升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输送。
5.国际协同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实施国际化战略,积极搭建国际协同平台,探索国际协同培养模式。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等 190 余所国(境)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签有联合培养协议,建立协同合作机制。近5年共邀请包含诺贝尔奖得主等在内的国(境)外来访专家3487人次,开展联合培养学生等国际合作,为博大app游戏平台-中国有限分公司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校积极搭建中外合作办学平台,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获批开设了车辆工程、金融学、艺术设计3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为相关学科注入国际优质育人资源;与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合建了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博大app游戏平台艾克斯马赛学院,覆盖本科、硕士多个专业,获批招生总规模1200人,通过引入世界高水平大学教育优质国际化师资力量,提升学校在生物医药学科领域的办学水平。
此外,学校积极拓宽学生赴外交流渠道,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东北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合作,按照“2+2”“3+1+1”等模式开展协同培养,锚定学生优秀海外学习基地,提升学校本科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四、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面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接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坚持“因材施教、实践为先、开放协同”的理念,协同整合各方资源,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形成了以创新为引领、创业为导向的“多元协同”“五级链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学校坚持“分类培养、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大力实施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素质与能力;面向有兴趣、有志向的学生着力加强创新精神与素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创业实践训练,引导学生把科技创新向创业延伸,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效衔接;面向有潜质、有能力的学生,开设创业管理专业、数字经济试点班,系统培养创业管理专门人才。
学校建立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主导,以科研基地本科生开放基金、自主创新基金为支撑,以国家及省部级各类学科竞赛为展示平台的大学生课外创新训练体系,每年投入1100余万元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学校依托学科优势,建有跨学院、跨学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31个,建成1.9万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梦工场”,覆盖学校全部学科门类、50个特色专业、28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形成了学校“创新创业园—孵化器—发展加速器”三级链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实践提供有力支撑。五年来,本科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数模竞赛、挑战杯、节能减排竞赛等重要科技竞赛中获省部级(含)以上奖励4000余项,获奖数量和质量位居湖北省乃至全国高校前列。学校出台政策对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与实践中取得的突出成果予以认可和奖励,在评优评先及推荐免试研究生过程中给予相应的加分资格。
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学校先后被人社部、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认定为“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一流专业建设
国际化示范学院专业1个、54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9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8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序号 |
专业 |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国家特色专业 |
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 |
1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
|
|
|
● |
2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
|
● |
|
|
3 |
材料物理 |
● |
|
|
|
|
4 |
材料化学 |
● |
|
|
|
|
5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 |
|
|
● |
● |
6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 |
|
|
|
|
7 |
复合材料与工程 |
● |
|
|
|
● |
8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 |
|
|
|
|
9 |
交通运输 |
● |
|
|
|
● |
10 |
交通工程 |
● |
|
|
|
|
11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 |
|
|
|
12 |
物流管理 |
● |
|
|
|
|
13 |
物流工程 |
● |
|
● |
● |
● |
14 |
能源与动力工程(船舶) |
● |
|
|
|
● |
15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 |
|
● |
|
● |
16 |
轮机工程 |
● |
|
● |
|
|
17 |
车辆工程 |
● |
|
● |
● |
● |
18 |
汽车服务工程 |
|
● |
|
|
● |
19 |
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 |
● |
|
|
|
● |
20 |
机械工程 |
● |
|
● |
|
● |
21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
● |
|
|
● |
22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 |
|
|
|
● |
23 |
工业工程 |
● |
|
|
|
|
24 |
土木工程 |
● |
|
● |
|
● |
25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 |
|
● |
|
|
26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
● |
|
|
|
27 |
工程管理 |
● |
|
|
|
|
28 |
建筑学 |
● |
|
|
|
|
29 |
地理信息科学 |
|
● |
|
|
|
30 |
环境工程 |
● |
|
|
|
|
31 |
采矿工程 |
● |
|
|
|
|
32 |
矿物加工工程 |
● |
|
● |
|
● |
33 |
电子信息工程 |
● |
|
|
|
|
34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 |
|
|
|
|
35 |
通信工程 |
● |
|
● |
● |
● |
36 |
信息工程 |
|
● |
|
|
|
37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
|
|
|
● |
38 |
软件工程 |
|
● |
|
|
● |
39 |
物联网工程 |
|
● |
● |
|
|
40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
|
|
|
|
41 |
自动化 |
● |
|
|
|
● |
42 |
航海技术 |
● |
|
|
|
|
43 |
海事管理 |
● |
|
|
|
● |
44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 |
|
|
|
|
45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
● |
|
|
|
46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 |
|
|
|
|
47 |
统计学 |
|
● |
|
|
|
48 |
工程力学 |
|
● |
● |
|
● |
49 |
生物技术 |
|
● |
|
|
|
50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
● |
|
|
● |
51 |
制药工程 |
● |
|
|
|
● |
52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
|
|
|
|
53 |
市场营销 |
|
● |
|
|
|
54 |
财务管理 |
|
● |
|
|
|
55 |
人力资源管理 |
● |
|
|
|
|
56 |
工商管理 |
● |
|
|
|
|
57 |
会计学 |
● |
|
|
|
|
58 |
经济学 |
|
● |
|
|
|
59 |
金融学 |
● |
|
|
|
|
60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 |
|
● |
|
|
61 |
电子商务 |
● |
|
|
|
|
62 |
动画 |
● |
|
● |
|
|
63 |
艺术设计学 |
● |
|
|
|
|
64 |
视觉传达设计 |
● |
|
|
|
|
65 |
环境设计 |
● |
|
|
|
|
66 |
产品设计 |
● |
|
|
|
|
67 |
工业设计 |
● |
|
● |
|
|
68 |
英语 |
● |
|
|
|
|
69 |
日语 |
|
● |
|
|
|
70 |
思想政治教育 |
● |
|
|
|
|
71 |
法学 |
● |
|
|
|
|
72 |
社会工作 |
|
● |
|
|
|
73 |
广告学 |
|
● |
|
|
|
74 |
安全工程 |
● |
|
|
|
|
版权所有 © 博大app游戏平台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狮路122号 邮编:430070
网管:webmaster@whut.edu.cn
鄂ICP备05003336号-1 鄂公网安备42011102000200号